髖關節置換 (人工關節)術後一樣可以很健康~

髖關節置換 介紹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針對髖關節晚期關節炎最常施行的手術之一。骨關節炎(OA)是導致大多數初次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主要病理原因。

髖關節置換手術適應症

  • 重的髖關節疼痛伴隨運動或負重,並因關節退化及關節軟骨喪失而導致顯著的活動受限,通常與骨關節炎(OA)、類風濕性關節炎(RA)、外傷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或骨壞死(缺血性壞死)相關。
  • 骨折不癒合、髖關節不穩定或畸形。骨腫瘤。
  • 保守治療失敗,或先前關節重建手術(如截骨術、表面置換關節術、股骨柄半髖關節置換術及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失敗。

髖關節手術切開方式 (影響術後的術注意事項)

  • 後側切開
  • 前側入切開
  • 外側切開
  • 其他

髖關節置換術後復健

注意事項

後側/後外側切開

關節活動限制
  • 避免髖屈曲超過90°。
  • 避免髖關節內收及內旋超過中立位。
日常生活建議(ADL)
  • 床椅轉移:從床移至椅子或反之,應移向健側。
  • 坐姿:雙膝保持略低於髖部,避免坐在低矮或軟質椅子上,家中床若過低應墊高。
  • 廁所:使用加高馬桶座。
  • 坐起及穿脫衣物:避免彎曲軀幹靠近雙腿。
  • 洗澡:建議淋浴或在浴缸中使用洗澡椅。
  • 上下樓梯:上樓時先以健側腳領先,下樓時先以手術側腳領先。
  • 站立活動:避免身體向手術側肢體旋轉。
  • 睡姿:仰臥並使用外展枕,避免側躺。

前側/前外側與直接外側切開

關節活動限制
  • 避免髖屈曲超過90°。
  • 避免髖伸展、內收及外旋超過中立位。
  • 避免髖屈曲、外展與外旋的複合動作。

日常生活建議
  • 睡姿:仰臥並使用外展枕。
  • 腿部姿勢:不要交叉雙腿。
  • 負重:遵循所有活動中的負重限制。

髖關節置換術後復健重點 (以下都是通則還是得需專家評估!)

最大保護時期

  1. 預防血管與肺部併發症

  2. 足踝泵動運動以防靜脈淤滯和血栓形成。深呼吸運動防止肺不張或肺炎發生。
  3. 預防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
  4. 教育患者及照護者關於活動範圍限制、安全的床上活動、轉移技巧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監測髖關節脫位的徵兆,如手術側下肢縮短。
  5. 恢復獨立的功能性活動能力
  6. 訓練床上活動、椅子起坐與轉移,注重軀幹及下肢正確對齊。如果進行了臀中肌切開或轉子截骨術,禁止6至8週內進行主動抗重力的髖外展運動。
  7. 日常生活活動(ADL)建議
  8. 不要交叉雙腿。行走時避免手術側髖關節過度伸展。避免站在手術側肢體上進行旋轉動作。
  9. 防止屈曲攣縮
  10. 仰臥時避免在膝下墊枕頭。

中等保護時期

1. 恢復肌力與肌耐力

  • 重點肌群:強化髖外展肌與伸展肌。
  • 建議運動
    • 開鏈運動:健側站立,手術側於允許範圍內進行輕阻力動作,優先增加重複次數以提升肌耐力。
    • 雙側閉鏈運動:如輕阻力彈力帶迷你深蹲,強調雙下肢對稱排列。
    • 單側閉鏈運動:如髖抬高、前/側跨步(低台階)、部分弓步(受傷腳在前),並可使用彈力帶增強髖外展及伸展肌力。
  • 注意事項:進階訓練需依據手術方式及負重限制,逐步從雙側訓練過渡到單側訓練。

2. 改善心肺耐力

  • 建議運動
    • 非衝擊性有氧運動,如漸進式室內騎車、游泳或水中有氧運動。

3. 恢復關節活動範圍(ROM)

  • 拉伸建議
  • 注意事項:若手術採用前側或前外側入路,進行髖屈肌拉伸或俯臥可能受限,應諮詢外科醫師。
  • 俯臥進行髖屈肌被動伸展。
  • 將獲得的關節活動度融入功能性活動中。

4. 改善姿勢穩定性、平衡與步態

  • 訓練建議
    • 進行站立平衡訓練,如在不平或柔軟表面行走。
    • 步態訓練,重點在軀幹直立、步長對稱及骨盆中立。
    • 若仍有負重限制,使用助行器或拐杖,並逐步增加手術側負重。
    • 使用跑步機訓練對稱步態(視情況而定)。

最小保護時期

1. 增強肌力、耐力與平衡

  • 建議活動
    • 將肌力、耐力與平衡訓練融入模擬日常功能活動中,為完全獨立做好準備。
    • 增加低強度步行計畫的時間與距離,建議 每週2至4次,每次30分鐘

2. 活動調整與患者教育

  • 教育患者選擇或調整活動,以減少髖關節假體所承受的壓力。
    • 搬運重物時建議:將重物置於手術側,因為此舉可減少髖外展肌的負荷並降低假體應力。
    • 職業建議:對於從事重體力勞動的患者,建議職業再訓練或工作內容調整。

3. 預防性運動

  • 對於髖外展肌無力導致骨盆傾斜與步態不對稱的患者,延長針對髖肌群的肌力訓練有助於改善。

結論

術後復健應根據手術切口方式與患者狀況進行分階段處理,包括最大保護期的預防性措施、中等保護期的功能恢復訓練,以及最小保護期的活動調整與強化運動。復健的整體目標是促進髖關節功能的逐步恢復。若復健的好是可以幫助患者安全地重返日常生活與低至中度衝擊的體育活動。完整的復健計劃不僅能改善術後生活品質。 所以,請大家手術後及早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建議進行物理治療。

參考出處

Kisner, C., Colby, L. A., & Borstad, J. (2017).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