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如康物理治療所-“椎間盤突出”新觀念,什麼情況下不用手術?

“椎間盤突出 “,是常見的下背痛診斷,過去的方法,就是拉腰與電療,沒有效就等手術,但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讓大家簡單瞭檢椎間盤突出的保守治療新觀念與常識。

“椎間盤突出”簡介:

發年齡與位置:

椎間盤突出主要號發於30-50歲(或20-45歲)的族群,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約為3:2,突出的部位通常都在腰椎第四節-腰椎第五節之間(約莫40.4%)或是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之間(約莫46.9%) ,其餘2.1%位於節數較高的腰椎。

椎間盤突出壓迫組織:

椎間盤後方有韌帶組織與神經組織,若椎間盤突出單純只壓迫到韌帶組織,疼痛會比較位於下背處。但若壓迫到神經組織,則可能會有下肢疼痛、針刺感或麻木的症狀產生。

椎間盤突出分類:

椎間盤主要分成兩個區塊,一個是內部的髓核屬膠狀物質,另一個則是包覆它的纖維環署較堅固的組織,所謂的椎間盤突出依嚴重程度主要可分四個類型1.只是髓核輕輕位移並沒有突破纖維環,這類個案通常沒有神呢症狀 2.髓核已衝破纖維環 3.髓核衝破纖維環更嚴重 4.髓核跑出纖維環。

過去對於”椎間盤突出” 保守治療的觀點:

過去認為,非手術的保守療法只適用於前兩者也就是外部纖維環維持完整的狀態。然而,後兩者因外部環狀組織破損嚴重導致內部髓核流出需要做手術才能解決問題(如下圖所示)。

過去對於保守治療的觀念
圖片說明:過去對於保守治療的觀念
過去對於保守治療的觀念
圖片說明:過去對於保守治療的觀念

現在對於椎間盤突出保守治療的觀點:

但現今研究指出,即使是外側纖維環破損的類型,透由保守性療法,也就是”物理治療”都可以讓症狀減輕(Skytte, May, & Petersen, 2005),前提是要沒有大小便失禁、會陰部感覺異常或下肢無力軟腳等禁忌症出現。且有一種物理治療手法如果能讓症狀有明顯減輕的話,那就表示對於保守性治療方針的成功率是較高的(Wetzel & Donelson, 2003,哪種方法呢?稱之為麥肯錫運動

椎間盤突出新觀念
圖片說明:椎間盤突出新觀念
椎間盤突出新觀念
圖片說明:椎間盤突出新觀念

物理治療所使用的麥肯錫運動主張運動是利用脊椎自然生理現象將椎間盤往回推擠,我們先看看正常脊椎的活動與椎間盤的關係,在脊椎彎曲的時候椎間盤其實是會被往後推擠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麼多椎間盤突出的個案都自述是在彎腰的某個瞬間疼痛。反之,脊椎在往後仰時是會讓椎間盤往前推擠的(如下圖所示)。

脊椎活動椎間盤的活動情形
脊椎活動椎間盤的活動情形

麥肯錫運動怎麼做:

麥肯錫運動就是利用這種方式來將椎間盤復位,首先以趴姿為起始,透過重力讓椎間盤的液體分布向下流動,等待症狀減輕,再來就是用”手”將自己的身體撐起來,切記要用的是手而不是腰部,才能到達效果,如下圖是意圖將椎間盤復位。

麥肯錫運動開始動作
圖片說明:麥肯錫運動開始動作因為重力的關係,讓椎間盤內部液體稍微往回流
麥肯錫運動結尾
圖片說明:麥肯錫運動結尾用手將自己撐起來(不是用腰部的力量)

可能很多個案在家自我嘗試的時候反而越來越不舒服,可能的原因您本身的問題不是椎間盤突出為主要重點或是真的是椎間盤突出,但身體已經有明顯的側偏移情形,這時若直接施作這項運動反而會更嚴重。

注意是否有因椎間盤突出而側偏移
圖片說明:注意是否有因椎間盤突出而側偏移

若適合保守治療,治療後椎間盤的變化:

Cribb等人觀察15位個案,並持續以核磁共振追蹤椎間盤突出的狀況,發現有14位接受保守治療後沒有做手術,且椎間盤在半年後開始會有明顯變小的情形(Cribb, Jaffray, & Cassar-Pullicino, 2007);Ming Zhong等人收錄11篇世代研究(cohort study)發現椎間盤自發性吸收的發生率在英國高達82.94%,在日本也有62.58%(Ming Zhong & Liu, 2017)

小小總結:

綜觀上述,椎間盤突出是否一定得要手術治療,答案已經很明顯了,若您能符合趴姿症狀能降低且沒有任何禁忌症狀,那您真的可參考保守治療的方針,症狀是會緩解且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至於保守治療該怎麼執行呢?絕非只單純靠拉腰以及電療(拉腰對於椎間盤突出的療效連結),而是真正的物理治療。讓物理治療師一起拯救你的腰部

#高雄物理治療 #鳳山物理治療 #高雄如康物理治療所 #椎間盤突出

Cribb, G., Jaffray, D., & Cassar-Pullicino, V. (2007). Observations 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assiv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89(6), 782-784.

Ming Zhong, M., & Liu, J. T. (2017). 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resorpt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meta-analysis. Pain Physician, 20, E45-E52.

Skytte, L., May, S., & Petersen, P. (2005). Centralization: its pro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referred symptoms and sciatica. Spine, 30(11), E293-E299.

Wetzel, F. T., & Donelson, R. (2003). The role of repeated end-range/pain response assess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lumbar discs. The Spine Journal, 3(2), 146-15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